各國經常將公共資金用于促進本國產品和服務的出口。但投入資源以促進進口——正如中國在上海舉辦的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所做的那樣——確實非常罕見。

                      作為中國整體進口促進戰略的一部分,一年一度的進口博覽會吸引了全球數千家企業,這些企業將從中國企業獲得大量訂單,其中包括中國國有企業。

                      如果進博會成功提高了中國的進口額,人們可能會認為它將減少中國的貿易順差。但事實卻未必如此。

                      不僅是人口絕對數量,就資本和其他資源而言,中國是一個勞動力資源相當豐富的國家。盡管這種相對平衡一直在變化,但中國的平均勞動力成本仍保持在世界平均水平的85%左右。如果中國降低進口壁壘,資本密集型產品將在新增進口中占據相當大的份額,這將取代中國國內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地位。

                      以前用于生產這些產品的銀行貸款、勞動力、土地和其他資源將需要重新配置,最有可能是去到中國擁有真正相對優勢的行業,包括出口制造業。因此,中國的總體出口可能會隨著進口的增加而增加。換句話說,旨在促進進口的政策最終也可能會促進出口。

                      我與鞠建東和石康所做的研究得出了一個比上面論述更加強大的結論:當一個勞動力相對充裕的國家降低進口壁壘時,出口實際上比進口增長得更多。資本密集型產品的額外進口有效地擴大了該國的資本池,降低了國內的資本回報率。這就刺激了企業和家庭將更多的資金投向海外,而擁有更大的貿易順差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

                      這聽起來可能與直覺相悖。實際上,在美國這樣一個資本更為充裕的國家,更多的進口(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將提高資本回報率,從而刺激國際資本流向該國。在這種情況下,更多的進口意味著更大的貿易逆差。如果人們習慣于考慮相對富裕國家的經驗,就可能意識不到同樣的增加進口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平衡出現相反的變化。

                      中國過去的經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01年世貿組織要求剛剛加入的中國將其進口制度大幅開放。到2006年,中國的平均進口關稅從上世紀90年代末的15%降至5%左右,并降低了許多非關稅進口壁壘,比如限制企業合法從事國際貿易。結果中國的進口激增,以美元計算的話每年增長超過15%,比2001年到2007年的GDP增長速度還快。但在此期間,中國的貿易順差也大幅擴大。

                      盡管較高的貿易順差常常被歸咎于對實際匯率的低估,但我們的研究表明,中國的進口放寬計劃可能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同樣,盡管2007年后中國貿易順差的減少通常被認為是全球金融危機的結果,但我們的研究表明,中國的多級進口放寬計劃可能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它的總順差增加,中國仍然可以減少對任何一個特定貿易伙伴的順差。而且,即便進博會擴大而不是減少中國的總體貿易順差,它也很可能帶來其他好處。首先,降低進口成本將提高中國家庭的購買力,增加他們購買產品的機會,從而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中國企業也將從成本降低后的外國制造零件與設備中獲益,這將提高它們的全球競爭力——降低進口壁壘最終可能促進另一個出口渠道的形成。

                      最后,進博會將為中國市場開放進程帶來新的措施,包括降低外國金融公司的準入門檻。

                      中國有其他國家都渴望進入的蓬勃發展的巨大市場,無論它的進口促進政策對其整體貿易順差帶來怎樣的影響,世界都有理由歡迎像進博會這樣的積極倡議。

                      12255
                       

                       

                      為什么促進進口政策可以增加中國的貿易順差?

                      2019-01-18
                      0
                      免费看黄片亚洲影院免费观看,日本老熟妇老头久久精品,日产a片免费在线观看,男女a黄一级性爱视频